1、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[而、何、乎、乃、其、且、若、所、為、焉、也、以、因、于、與、則、者、之] 1.【而】 (一)用作連詞。
(資料圖)
2、 1.表示并列關系。
3、一般不譯,有時可譯為“又” 。
4、 ①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(《勸學》 2.表示遞進關系。
5、可譯為"并且"或"而且"。
6、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。
7、(《勸學》) 3.表示承接關系。
8、可譯為"就""接著",或不譯。
9、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,以求斗斛之祿(《陳情表》) 4.表示轉折關系。
10、可譯為"但是""卻"。
11、 ①青,取之于藍,而青于藍(《勸學》) 5.表示假設關系。
12、可譯為"如果""假如"。
13、 ①諸君而有意,瞻予馬首可也。
14、(《馮婉貞》) 6.表示修飾關系,即連接狀語。
15、可不譯。
16、 ①吾嘗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(《勸學》) 7.表示因果關系,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(《游褒禪山記》) 8.表示目的關系, ①縵立遠視,而望幸焉(《阿房宮賦》) (二)通“爾”,用作代詞,第二人稱,譯為"你的";偶爾也作主語,譯為"你"。
17、 ①而翁歸,自與汝復算耳(《促織》) (三)通“如”:好像,如同。
18、 ①軍驚而壞都舍。
19、(《察今》) 【而已】放在句末,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,相當于“罷了”。
20、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,得數(shù)十人而已(《虎丘記》) 【而后】才,方才。
21、 ①臣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。
22、 【而況】即“何況”,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。
23、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,雖大風浪不能鳴也。
24、而況石乎! 【既而】不久,一會兒。
25、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,按誅五人(《五人墓碑記》) 2.【何】 (一)用作疑問代詞。
26、 1.單獨作謂語,后面常有語氣助詞"哉""也",可譯為"為什么""什么原因"。
27、 ①何者?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。
28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2.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,可譯為"哪里""什么"。
29、譯時,"何"要后置。
30、 ①豫州今欲何至?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3.作定語,可譯為"什么""哪"。
31、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,杜鵑啼血猿哀鳴。
32、(《琵琶行》) (二)用作疑問副詞。
33、 1.用在句首或動詞前,常表示反問,可譯為"為什么""怎么"。
34、 ①何不按兵束甲,北面而事之?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2.用在形容詞前,表示程度深,可譯為"怎么""多么""怎么這樣"。
35、 ①至于誓天斷發(fā)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?。ā读婀賯餍颉罚?(三)作語助詞,相當于“啊”。
36、 ①新婦車在后,隱隱何甸甸。
37、(《孔雀東南飛》) (四)何:通“呵”,喝問。
38、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。
39、(誰何:呵問他是誰何。
40、意思是檢查盤問。
41、)(《過秦論》) 【何如】【奈何】【若何】表示疑問或反問,譯為“怎么樣”“怎么辦”“為什么”。
42、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,則何如(《季氏將伐顓臾》) 【何以】即“以何”,介賓短語,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,根據(jù)"以"的不同用法,分別相當于"拿什么""憑什么"等。
43、 ①一旦山陵崩,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 【無何】譯為“不久”“沒多久”。
44、 ①撫軍不忘所自,無何,宰以卓異聞,宰悅,免成役(《促織》) 【何乃】譯為“怎能” ①阿母謂府吏:何乃太區(qū)區(qū)(《孔雀東南飛》) 3.【乎】 (一)用作語氣助詞。
45、 1.表疑問語氣。
46、可譯為"嗎""呢"。
47、 ①幾寒乎?欲食乎?(《項脊軒志》) ②技蓋至此乎?(《庖丁解?!罚?2.表示反問語氣,相當于“嗎”、“呢”。
48、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況在國乎?(《鴻門宴》) 3.表測度或商量語氣,可譯為"吧"。
49、 ①王之好樂甚,則齊其庶幾乎。
50、(《莊暴見孟子》)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于此乎? 4.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,可譯為"啊""呀"等。
51、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 5.用在句中的停頓處。
52、 ①于是乎書。
53、 (二)用作介詞,相當于"于",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。
54、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間也。
55、(《岳陽樓記》)(乎:于) ②今雖死乎此,比吾鄉(xiāng)鄰之死則已后矣。
56、(《捕蛇者說》)(乎:在) ③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固先乎吾?(《師說》)(前一個“乎”:在;后一個“乎”:比。
57、) ④吾嘗疑乎是。
58、(乎:對。
59、)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。
60、(《論語》)(乎:對。
61、)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。
62、(乎:對于) ⑦蓋進乎技矣。
63、(《庖丁解牛》)(乎:比)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。
64、(爾:比。
65、) (三)可作詞尾,譯為“……的樣子”“……地”。
66、 ①以無厚入有間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(《庖丁解?!罚?4.【乃】 (一)用作副詞。
67、 1.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,可譯為“才”“這才”“就”等 ①設九賓于廷,臣乃敢上璧。
68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2.強調(diào)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,可譯為"卻""竟(然)""反而"等; ①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不漢。
69、(《桃花源記》) 3.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,可譯為"只""僅"等。
70、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,至東城,乃有二十八騎。
71、(《項羽本紀》) 4.用在判斷句中,起確認作用,可譯為"是""就是"等。
72、 ①若事之不濟,此乃天也。
73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(二)用作代詞。
74、 1.用作第二人稱,常作定語,譯為"你的";也作主語,譯為"你"。
75、不能作賓語。
76、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。
77、(陸游《示兒》) 2.用作指示代詞,譯為“這樣” 。
78、 ①夫我乃行之,反而求之,不得吾心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 3.還可作連詞用,釋為"若夫"、"至于""如果"等。
79、 (缺例文) 【無乃】表猜測,譯為“恐怕……”。
80、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,然后乃求謀臣,無乃后乎(《勾踐滅吳》) 【乃爾】譯為“這樣”。
81、 ①府吏再拜還,長嘆空房中,作計乃爾立(《孔雀東南飛》) 5.【其】 (一)用作代詞,又分幾種情況: 1.第三人稱代詞。
82、作領屬性定語,可譯為"他的","它的"(包括復數(shù))。
83、 ①臣從其計,大王亦幸赦臣。
84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2.第三人稱代詞。
85、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,應譯為"他""它"(包括復數(shù))。
86、 ①秦王恐其破壁。
87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3.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。
88、譯為“我的”“我(自己)”或者“你的”“你”。
89、 ①今肅迎操,操當以肅還付鄉(xiāng)黨,品其名位,猶不失下曹從事。
90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4.指示代詞,表示遠指。
91、可譯為"那""那個""那些""那里"。
92、 ①及其出,則或咎其欲出者。
93、(《游褒禪山記》) ②今操得荊州,奄有其地。
94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5.指示代詞,表示近指,相當于“這”“這個”“這些”。
95、 ①有蔣氏者,專其利三世矣。
96、(《捕蛇者說》) 5.指示代詞,表示"其中的",后面多為數(shù)詞。
97、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。
98、(《石鐘山記》) (二)用作副詞。
99、 1.加強祈使語氣,相當于“可”、“還是”。
100、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許寡人?。ㄆ洌嚎梢?2.加強揣測語氣,相當于“恐怕”、“或許”、“大概”、“可能”。
101、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于此乎?(《師說》) ②王之好樂甚,則齊國其庶幾乎?(《莊暴見孟子》) 3.加強反問語氣,相當于“難道”、“怎么” 。
102、 ①以殘年余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(《愚公移山》) (三)用作連詞。
103、 1.表示選擇關系,相當于“是……還是……” 。
104、 ①其真無馬邪?其真不知馬也?(《馬說》) 2.表示假設關系,相當于“如果”。
105、 ①其業(yè)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質(zhì)之卑,則心不若余之專耳。
106、 (四)助詞,起調(diào)節(jié)音節(jié)的作用,可不譯。
107、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(《離騷》) 【何其】譯為“多么”。
108、 ①至于誓天斷發(fā)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!(《伶官傳序》) 6.【且】 (一)用作連詞。
109、 1.遞進關系,而且,并且。
110、例: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(《五人墓碑記》) 2.遞進關系,況且,再說。
111、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,死即舉大名耳。
112、(《陳涉世家》) 3.讓步關系,尚且,還。
113、 ①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辭?。ā而欓T宴》) 4.并列關系:又,又……又……,一面……,一面…… ①示趙弱且怯也。
114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(二)用作副詞。
115、 1.將,將要。
116、 ①有怠而欲出者,曰:“不出,火且盡”(《游褒禪山記》) 2.暫且,姑且。
117、 ①存者且偷生,死者長已矣?。ā妒纠簟罚?【且夫】句首助詞,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,“況且”,“再說”。
118、例: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,雍州之地,肴函之固,自若也(《過秦論》) 【且如】就像。
119、 ①且如今年冬,未休關西卒(《兵車行》) 7.【若】 (一)動詞,像,好像。
120、 ①視之,形若土狗,梅花翅,方首,長脛,意似良(《促織》) (二)用作代詞。
121、 1. 表對稱,相當于"你""你們";作定語時則譯為"你的"。
122、 ①若入前為壽 ,壽畢 ,請以劍舞(《鴻門宴》) 2.表近指,相當于"這""這樣""如此"。
123、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,猶緣木而求魚也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 (三)用作連詞。
124、 1.表假設,相當于"如果""假設"等。
125、 ①若據(jù)而有之,此帝王之資也。
126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2.表選擇,相當于"或""或者"。
127、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,封萬戶。
128、(《漢書?高帝紀》) 3.至,至于。
129、 ①若民,則無恒產(chǎn),因無恒心。
130、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 【若夫】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、引起論述的詞。
131、近似“要說那”、“像那”的意思。
132、 ①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。
133、(《岳陽樓記》) 【若定】心中有數(shù),從容不迫。
134、 ①指揮若定。
135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【若何】怎么樣。
136、 ①以閑敝邑,若何?(《崤之戰(zhàn)》) 【若干】約計之詞,相當于“幾許”、“多少”。
137、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。
138、 8.【所】 (一)名詞,處所,地方。
139、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。
140、(《陳涉世家》) (二)助詞 1.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"所"字結構,表示"所……的人"、"所……的事物"、"所……的情況"等。
141、 ①會征促織,成不敢斂戶口,而又無所賠償(《促織》) 2.“所”和動詞結合,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,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。
142、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。
143、(《〈指南錄〉后序》) 【為……所】“為”和“所”呼應,組成"為……所……"的格式,表示被動。
144、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。
145、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 【所以】 1.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、方法或依據(jù),相當于“用來……的方法” “是用來……的”"等。
146、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,天下莫不聞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 2.表示原因。
147、相當于“……的原因(緣故)”。
148、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義也。
149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【所謂】所說的。
150、 ①此所謂戰(zhàn)勝于朝廷。
151、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 【所在】 1.到處。
152、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,所在皆是也。
153、(《石鐘山記》) 2.所在之處,處所。
154、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,且回衙去(《閨塾》) 9.【為】 (一)動詞。
155、 1.有“做”“作為”“充當”“變成”“成為”等義,翻譯比較靈活。
156、 ①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。
157、(《過秦論》) ②然后以六合為家,崤函為宮。
158、(《過秦論》) 2.以為,認為。
159、 ①此亡秦之續(xù)耳。
160、竊為大王不取也(《鴻門宴》) ②兩小兒笑曰:“孰為汝多知乎!”(《兩小兒辯日》) 3.判斷詞,是。
161、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,我為魚肉。
162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(二)介詞。
163、 1.表被動,有時跟"所"結合,構成"為所"或"為……所",譯為“被”。
164、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。
165、(《鴻門宴》) 2.介紹原因或目的。
166、為了,因為。
167、 ①慎勿為歸死,貴賤輕何薄(《孔雀東南飛》) 3.介紹涉及的對象。
168、給,替。
169、 ①于是秦王不懌,為一擊缶。
170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4.對,向。
171、 ①為之奈何?(《鴻門宴》) ②如姬為公子泣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 5.表示動作、行為的時間。
172、可譯為"當""等到"等。
173、 ①為其來也,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。
174、(《晏子使楚》) (三)句末語氣詞,表示疑問或反詰。
175、呢。
176、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,我為魚肉,何辭為(《鴻門宴》) 10.【焉】 (一)兼詞。
177、 1.相當于“于之”、“于此”、“于彼”。
178、 ①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桑ㄔ谄渲校?/p>
179、(《論語》) 2.相當于“于何”。
180、譯為“在哪里”“從哪里”等。
181、 ①且焉置土石?(《愚公移山》) (二)代詞。
182、 1.相當于“之”。
183、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
184、(《捕蛇者說》)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。
185、(《師說》) 2.哪里,怎么。
186、 ①未知生,焉知死(《論語》) (三)語氣詞。
187、 1。
188、句末語氣詞,了,啊,呢。
189、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,始速禍焉。
190、(《六國論》) ②一羽之不舉,為不用力焉。
191、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 2.作句中語氣詞,表示停頓,相當于“也”。
192、 ①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否焉,小學而大遺(《師說》) 3.作詞尾,相當于“然”,譯為“……的樣子”“……地”。
193、 ①盤盤焉,囷囷焉,蜂房水渦,矗不知乎幾千萬落(《阿房宮賦》) 11.【也】 (一)句末語氣詞, 1.表示判斷語氣。
194、 ①城北徐公,齊國之美麗者也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 ②張良曰:“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”(《鴻門宴》) 2.句末語氣詞,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。
195、例: ①即不忍其觳觫,若無罪而就死地,故以羊易之也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 ②雷霆乍驚,宮車過也。
196、(《阿房宮賦》) 3.用在句中或句末,表示肯定、感嘆的語氣。
197、 ①鳴呼!滅六國者六國也,非秦也。
198、族秦者秦也,非天下也。
199、(《過秦論》) 4.用在句末,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。
200、 ①公子畏死邪?何泣也?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,何以能鼓樂也?(《莊暴見孟子》) 5.用在句末,表示祈使語氣。
201、 ①攻之不克,圍之不繼,吾其還也。
202、(《崤之戰(zhàn)》) (二)句中語氣詞。
203、用在句中,表示語氣停頓。
204、 ①是說也,人常疑之。
205、(《石鐘山記》) 【……之謂也】【其……之謂也】【其……之謂乎】意思是“說的就是……啊” ①詩云:“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
206、”——夫子之謂也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 【也哉】語氣助詞連用,為加強語氣,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。
207、例: ①豈非計久長,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?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 12.【以】 (一)介詞 1.表示工具。
208、譯為:拿,用,憑著。
209、 ①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。
210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2.表示憑借。
211、譯為:憑,靠。
212、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。
213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3.表示所處置的對象。
214、譯為:把。
215、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(xiāng)黨。
216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4.表示時間、處所。
217、譯為:于,在,從。
218、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。
219、 5.表示原因。
220、譯為:因為,由于。
221、 ①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?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6.表示依據(jù)。
222、譯為:按照,依照,根據(jù)。
223、 ①今以實校之。
224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說明:“以”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,有時可以省略。
225、 ①以一當十(成語) ②夜以繼日(成語) (二)連詞。
226、 1.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。
227、可譯為“而”“又”“而且”“并且”等,或者省去。
228、 ①夫夷以近,則游者眾。
229、(《游褒禪山記》) 2.表示承接關系,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。
230、可譯為"而"或省去。
231、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。
232、(《石鐘山記》) 3.表示目的關系,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。
233、可譯“而”“來”“用來”“以致”等。
234、 ①請立太子為王,以絕秦望。
235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4.表示因果關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譯為"因為"。
236、例如: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(《六國論》 5.表示修飾關系,連接狀語和中心語,可譯為"而",或省去。
237、例如: ①木欣欣以向榮,泉涓涓而始流。
238、(陶淵明《歸去來辭》) (三)助詞 1.作語助,表示時間、方位和范圍。
239、例: ①受命以來,夙夜憂嘆。
240、(以:表時間)(《出師表》) 2.作語助,起調(diào)整音節(jié)作用。
241、例: ①逆以煎我懷。
242、(《孔雀東南飛》) (四)動詞 1.以為,認為。
243、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。
244、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 2.用,任用。
245、 ①忠不必用兮,賢不必以。
246、(《涉江》) (五)名詞。
247、譯為:緣由,原因。
248、 ①古人秉燭游,良有以也(李白《春夜宴桃李園序》) (六)通假 1.通“已”,已經(jīng)。
249、 ①固以怪之矣。
250、 ②日以盡矣。
251、 2.通“已”,止。
252、 ①無以,則王乎? 【以為】 1.認為,把……當作或看作。
253、 ①虎視之,龐然大物也,以為神。
254、 ①南取百越之地,以為桂林、象郡。
255、(以為:把它設為。
256、) 【以是】【是以】相當"因此",引出事理發(fā)展或推斷的結果。
257、 ①余是以記之,蓋嘆酈元之簡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
258、(《石鐘山記》) 【有以】【無以】意思分別是“有什么辦法用來……”“沒有什么辦法用來……” ①項王未有以應,曰:“坐。
259、”(《鴻門宴》) 13.【因】 (一)介詞。
260、 1.依照,根據(jù)。
261、 ①罔不因勢象形。
262、(《核舟記》) 2.依靠,憑借。
263、 ①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(《過秦論》) 3.趁著,趁此。
264、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。
265、(《鴻門宴》) 4.通過,經(jīng)由。
266、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。
267、(《鴻門宴》) 5.因為,由于。
268、 ①因造玉清宮,伐山取材,方有人見之。
269、 (二)副詞。
270、 1.于是,就;因而。
271、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。
272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2.原因,緣由,機緣。
273、 ①于今無會因。
274、(《孔雀東南飛》) (三)動詞 1.根據(jù) ①故事因于世,而備適于事(《五蠹》) 2.沿襲,繼續(xù)。
275、 ①蒙故業(yè),因遺策。
276、(《過秦論》) 14.【于】 (一)介詞。
277、 1.在,從,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。
278、(在)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 2.“在……方面”“從……中”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。
279、 ②于人為可譏,而在己為悔。
280、(《游褒禪山記》) 3.由于 ①業(yè)精于勤、荒于嬉(《進學解》) 4.向,對,對于。
281、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5.被。
282、 ①君幸于趙王。
283、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 ②故內(nèi)惑于鄭袖,外欺于張儀。
284、(《屈原列傳》) 6.與,跟,同。
285、 ①身長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樂毅。
286、 ②燕王欲結于君。
287、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 7.比。
288、 ①孔子曰:“苛政猛于虎也。
289、” 【于是】 1.相當于“于+此”,在這時,在這種情況下,對此,從此,因此。
290、例: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。
291、(在這時) 2.連詞,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,與現(xiàn)代漢語“于是”相同。
292、例: ①于是秦王不懌,為一擊缻。
293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【見……于】表示被動。
294、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(《秋水》)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,何哉(《愚溪詩序》) 15.【與】 (一)介詞。
295、 1.介詞。
296、和,跟,同。
297、 ①沛公軍霸上,未得與項羽相見(《鴻門宴》) ②而翁歸,自與汝復算耳(《促織》) 2。
298、給,替。
299、 ①陳涉少時,嘗與人傭耕。
300、(《陳涉世家》) ②與爾三矢,爾其無忘乃父之志!(《伶官傳序》) 3.比,和……比較。
301、 ①吾孰與徐公美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 ②較秦之所得,與戰(zhàn)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(《六國論》) (二)連詞。
302、 1.連詞。
303、和,跟,同。
304、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,不可不養(yǎng)而擇也(《勾踐滅吳》)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。
305、(《勾踐滅吳》) (三)動詞。
306、 1.給予,授予。
307、 ①生三人,公與之母;生二子,公與之餼。
308、(《勾踐滅吳》) ②則與一生彘肩(《鴻門宴》) 2.結交,親附。
309、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與,不知(《燭之武退秦師》) 3.對付。
310、 ①龐暖易與耳。
311、 4.參加,參與。
312、 ①騫叔之子與師。
313、(《騫叔哭師》) 5.贊許,同意。
314、 ①吾與點也。
315、 ②朝過夕改,君子與之。
316、 (四)通假。
317、通“歟”。
318、句末語氣詞,表示感嘆或疑問。
319、 ①無乃爾是過與(《《季氏將伐顓臾》》) 【孰與】【與……孰】表示比較與選擇,譯為:“跟……比較,哪一個……” ①謂其妻曰:"我孰與城北徐公美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 【孰若】【與其……孰若】表示選擇(舍前取后),譯為:“哪如”“與其……哪如……” ①與其坐而待亡,孰若起而拯之(《馮婉貞》) 16.【則】 (一)連詞。
320、 1.表示承接關系。
321、譯為"就""便",或譯為"原來是""已經(jīng)是"。
322、例如: ①項王曰:"壯士!賜之卮酒。
323、"則與斗卮酒。
324、(《鴻門宴》) 2.表示條件、假設關系。
325、譯為“假使”“如果”“要是……就”“那么”“就”“便”。
326、 3.表示并列關系。
327、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"則"連用,每個"則"字都用在意思相對、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,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。
328、可譯為"就",或不譯。
329、 ①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。
330、(《師說》) 4.表示轉折、讓步關系。
331、表示轉折時,用在后一分句,譯為"可是""卻";表示讓步時,用在前一分句,譯為"雖然""倒是"。
332、 ①于其身也,則恥師焉,惑矣。
333、(《師說》) ②手裁舉,則雙超忽而躍(《促織》) 5.表示選擇關系。
334、常和“非”“不”呼應著用,譯為“就是”“不是……就是”。
335、 ①非死則徙爾(《捕蛇者說》) (二)副詞。
336、 1.用在判斷句中,起強調(diào)和確認作用,可譯作"是""就是"。
337、例如: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。
338、(《岳陽樓記》) 2.表對已然或發(fā)現(xiàn)的強調(diào)。
339、可譯為“已經(jīng)”“原來”“原來已經(jīng)”。
340、 ①及諸河,則在舟中矣。
341、(《肴之戰(zhàn)》 (三)名詞。
342、 1.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(shù)。
343、 ①《論語》六則。
344、 2。
345、準則,法則。
346、 ①以身作則。
347、 (四)動詞。
348、效法。
349、 ①遵后稷、公劉之業(yè),則古公、公季之法。
350、 (五)通假。
351、同“輒”,總是,常常。
352、 ①居則曰:“不吾知也!” 【則是】只當是。
353、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,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。
354、(《竇娥冤》) 【則則】贊嘆的聲音。
355、 17.【者】 (一)助詞。
356、 1.指人、物、事、時、地等。
357、“……的”,“……的(人、東西、事情)”。
358、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(zhì)者,老婦必唾其面?。ā队|龍說趙太后》) 2.用在數(shù)詞后面,譯為“……個方面”“……樣東西”“……件事情”。
359、 ①此數(shù)者,用兵之患也。
360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②或異于二者之為,何哉?(《岳陽樓記》) 3.用作“若”“似”“如”的賓語,譯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
361、 ①言之,貌若甚戚者(《捕蛇者說》) 4.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,相當于“的”。
362、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,未得。
363、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②頃之,煙炎張?zhí)?,人馬燒溺死者甚眾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5.放在主語后面,引出判斷,不必譯出。
364、 6.用在“今”“昔”等時間詞后面,不必譯出。
365、 ①近者奉辭伐罪。
366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,君為客。
367、 7.放在分句的句末,引出原因。
368、 ①然操遂能克紹,以弱為強者,非惟天時,抑亦人謀也。
369、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 (二)語氣詞。
370、 1.放在疑問句的句末,表示疑問語氣等。
371、 ①何者?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 18.【之】 (一)代詞。
372、 1.第三人稱代詞,他、她、它(們)。
373、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。
374、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。
375、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 2.指示代詞,這,此。
376、 ①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
377、(《季氏將伐顓臾》) (二)助詞。
378、 1.相當于現(xiàn)代漢語的“的”,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。
379、 ①虎兕出于柙,龜玉毀于櫝中,是誰之過與?(《季氏將伐顓臾》)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,臣而思報君之仇。
380、(《勾踐滅吳》) 2.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,取消句子的獨立性。
381、 ①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;今老矣,無能為也已。
382、(《燭之武退秦師》) 3.放在倒置的動(介)賓短語之間,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。
383、 ①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。
384、(《師說》) 4.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,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。
385、 ①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。
386、(《勸學》)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(《屈原列傳》) 5.用在時間詞或動詞(多為不及物動詞)后面,湊足音節(jié),沒有實在意義。
387、 ①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棄甲曳兵而走。
388、(《寡人之于國也》) ②余扃牖而居,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。
389、(《項脊軒志》) (三)動詞,到……去。
390、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?(《歸去來兮辭》)。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Copyright @ 2001-2013 www.nuoxin-c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時尚網(wǎng) 版權所有
聯(lián)系方式:954 29 18 82 @qq.com
粵ICP備18025786號 營業(yè)執(zhí)照公示信息 未經(jīng)吉中國時尚網(wǎng)書面授權,請勿建立鏡像,轉載請注明來源,違者依法必究
關于我們 | 聯(lián)系方式 | 版權聲明 | 招聘信息 | 友情鏈接 | 合作伙伴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