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檔持續(xù)爆火。
但Sir心里還在想的是它——
今年最高分院線片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《灌籃高手》這把火,讓多少中年人青春復燃,重聚電影院。
但說來也奇怪。
這么多年過去了,點燃我們興趣的動畫仍然是《灌籃高手》《足球小子》《棋魂》。
國產電影票房節(jié)節(jié)高升,但怎么一直沒有真正火爆的體育片?
就算好不容易有一部,也很窘迫。
2020年,《奪冠》多次改檔后上映,記者問陳可辛:為什么國內很少有導演拍體育片?
陳可辛直言:“我也不明白。體育電影在全世界來講,都是很好拍的東西?!?/p>
與此同時,陳可辛還有一部李娜的傳記片《獨自上場》,仍然在孤獨候場。
今天這篇。
Sir想順著陳可辛的話問下去——
國產體育電影,想拍好咋就這么難?
01
集體,個體
不是中國導演拍不好體育。
而是拍不好中國體育。
要拍好一個真實的體育題材,就不能回避體育在這片土地上的特性。
雖然我們有許多為國爭光的運動健兒,有不少也成為了明星、偶像,但他們傲人成績的背后,幾乎都有底色——舉國體制。
2015年,BBC采訪陳可辛,問他為什么想拍李娜。
——僅僅是因為,她得了大滿貫?
陳可辛提到的關鍵詞,“自我的一代”。
影片不僅僅關于網球,也關于李娜如何代表了整整一代人,80年代的人真正構成了中國的一種核心力量。
中國是一個非常強調集體和國家的社會,所有的事情都不太關注自我。但我們在80后身上看到的,是“自我”的一代。
李娜有非常強烈的個性,你不能把她束縛在集體之中,因為她肯定會表現(xiàn)自己,在任何場合都會非常顯眼。這在年輕的中國人中很典型。
后來,這部在澳洲已經殺青的傳記電影,一直沒有露面。
但陳可辛沒有抹去他真正想講的話——
打球,到底是為了誰?
為團隊,為國家,還是為自己?
答案被藏在了《奪冠》的暗處。
美國歸來的郎平,是領導眼中一意孤行的改革者。
八十年代,女排背負著獨特的時代情緒,于是女排精神,成為在落后就要挨打的困境中,證明自己從弱小走向強大的圖騰。
當年女排收到的指令是——
中國女排沒有你 沒有我
只有我們
可是,“只有我們”的女排精神,就像灼人的烈日。
它可以在集體一無所有的時候,照耀那條鋪滿荊棘的決勝之路,卻也可以壓制住,集體中一雙雙饑餓明亮的眼睛。
所以郎平真正重要的改革,不是科技與狠活的表面功夫,是兩件精神大事:
一,為了組合強大的隊伍,瘋狂比賽,瘋狂試錯。
二,追問國家隊每個人,逼她們直面自己。
原來在此之前,沒有人在乎過,她們?yōu)槭裁匆蚺徘颉?/p>
農村出身的朱婷,體育是唯一的出路。
她在答卷上寫:打球,就是為了爸媽。
這個答案,郎平不滿意。
她逼朱婷進步的方法,是把真正的自己喊出來。
-你打球為了誰
-為爸媽
-不對 再想
-為自己
-那你自己,要什么
朱婷被逼急了:成為你,滿意嗎?
郎平還真不滿意:你搞錯了,你永遠不可能成為我。
但在集體主義的命題下,陳可辛沒機會完成他完整的表達。
因為朱婷的找自己,又在集體主義教育中戛然而止。
球為誰而打。
當然只能是,也必須是你的國家。
同樣的問題也出現(xiàn)在《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》。
陳文,秘密殺器丁松的陪練,幾乎沒有短板。
但出國特訓的機會,要讓給更年輕,經驗更少的雙子星。因為他尷尬的年齡,注定了團體冠軍與他無緣。
這個角色,也像《奪冠》中與奧運擦肩而過的春蕾。
《乒乓》借陳文之口說出了金牌棋局中,棄子的慘烈心聲:
當墊腳石的命 真的有意義嗎
但它同樣粗暴地書寫了一個集體主義式童話——
陳文退役回老家,成了燒烤檔老板,有光明的未來。
當他看見電視里,拿下世錦賽冠軍的中國男乒,伴隨高昂的國歌,他痛哭流涕,緊握拳頭:
啊,我終于也贏了……
只不過這個“我”,在燒烤攤前,不會被電視鏡頭記錄下來。
“我”只能夠消融在集體中,把自己變成養(yǎng)料,來增添它的光輝。
國產體育電影里,嗷嗷待哺的自我,總在悄悄萌芽。但最后,只能無足輕重地融化在營養(yǎng)過剩的雞湯里。
個體在運動中的痛苦糾纏,在對抗中的進退維谷,就像浮光掠影的幻燈片,始終服務于絕對強勢的宏大主題。
濃墨重彩的高潮戲,永遠要讓位給觀眾席上洶涌的民族情緒,比賽場上只為冠軍戰(zhàn)斗的歇斯底里,訓練時流血不流淚的義無反顧……
于是在這些電影里,我們可以懷緬集體的榮光,流下感動的淚水,收獲一場高清回放的比賽現(xiàn)場。
國產的運動題材,并不會像《灌籃高手》那樣召喚出你的運動熱情。
它召喚出來的仍然是民族情緒。
如果沒有一個爭奪奧運冠軍的故事,沒有舉國沸騰的集體情懷。
國產體育片還能靠什么來打動觀眾呢?
讓觀眾觀看完真正能愛上體育的電影,永遠無法回避一個主題——
人如何通過運動,猛烈撞擊自我。
02
成長,成績
體育片當然是好拍的。
運動中激烈的對抗、百轉千回的懸念被銀幕無限放大,沒有人可以抗拒這么霸道的多巴胺釋放。
但如果問一個不愛運動的人,為什么要看運動片?
或許是因為,我們希望從強大的人身上,獲得對抗庸常的勇氣。
同樣講拿金牌,創(chuàng)歷史。
《摔跤吧!爸爸》,真實故事改編,在中國狂卷十三億票房,觀影人次是《奪冠》兩倍。
比起乒乓和排球,女子摔跤在中國幾乎毫無群眾基礎,但不妨礙中國觀眾被打動。
因為它沒有用世俗的成功,代替?zhèn)€體的成長。
阿米爾·汗演的爸爸,為了把有天賦的女兒培養(yǎng)成冠軍,變成了超級暴君——每天五點訓練,剪平頭,不許打扮……
但在金牌決賽的前一天,父親沒有用家族、集體、民族的光環(huán)來綁架女兒,而是回歸了女兒自己的困境和理想——
你要拿冠軍,因為你上次就是被她打到滿地找牙。
你要拿冠軍,這樣大家才會記住你。只有被記住了,那些仰望你的小女孩,才有選擇另一種人生的勇氣。
結尾,父親被草包教練使計,無法出現(xiàn)在觀眾席實時指導女兒。
但女兒已經長大。
她可以憑自己的頭腦和應變,完成一次屬于自己而不是父親的勝利。
這個結局可能不太真實,但它更接近生活的真相。
體育競技的意義有無數(shù)個:階層躍遷,挑戰(zhàn)權威,為國爭光……但如果要價值排序,這些都比不上——
成長。
不一定是登堂入室的成功,而是在一次次身體與靈魂的對話后。
成為你自己,成就你自己。
在中國人的語境里,體育的獨立價值,很難被欣賞,被信賴,我們對它投射了過多由弱變強的集體期待。
于是電影里,只有當體育被賦予了其他功利的目的,才有被呈現(xiàn),被講述的資格。
國產版《五個撲水的少年》,改編自日本同名電影。
一群高三傻男生被體育老師“坑了”,意外組成男子花樣游泳隊,還要在全校師生面前做表演……
日版,就是主打一個無厘頭。
男生學花泳沒教練,就去請教訓練海豚的大叔;沒場地,就跟海豚一起學踢水,在沙灘練肺活量,在游戲廳跳舞提升肢體協(xié)調……
最后表演,難度系數(shù):零。
姿勢美感:無。
為了觀賞效果,加入了反串、漫才、群魔亂舞……
但女生們就是會被柔美的男生吸引、老師們也會被學生的投入感動。
相比之下,中國版只保留了無厘頭的笑料,精神內核變得……
很卷。
起初,學校不支持這個誤打誤撞的花泳隊,覺得耽誤了游泳隊練習拿冠軍。
那么,男子花泳啥時不被看輕呢?
能為校爭光的時候。
這時光認真都不夠了。
必須再加入一點……吃苦。
比如男主大半夜練后空翻,在一個月的時間里,從菜鳥變成能挑戰(zhàn)專業(yè)級別高難度動作的高手。
Sir并不是說體育電影不能有拼搏付出。
但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為什么《五個撲水的少年》沒有保留原版的內核?
因為日版的輕松、詼諧、無拘無束的青春——
在中國高中里,故事不成立。
學生不被允許去過“無用的青春”。
青春的每一分鐘,都必須是有用的。
要么用來學習,考大學。
如果用在體育,那就必須出成績。
一“文”一“武”,本質上都是同樣功利性質的——為了以后的出路。
唯獨不能為了此刻的歡愉和享受。
享受青春,享受運動,好像是有罪。
所以中國版的花泳表演。
目的也是要證明中等生可以團結一致、斗志昂揚、技驚四座……
而日版里,動作專不專業(yè),根本一點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,你在只有一次的青春,收獲了更閃光的自己。
但我們又很難苛責中國版的改編。
畢竟,當現(xiàn)實中的體育訓練,是走出貧瘠和落后的通天塔,是特長生的高考加分項,是以國家隊為歸宿的極限內卷……
誰又能相信——
觀眾能欣賞一種玩不出成績的冷門運動,為沒有功利心的青春熱血鼓掌呢?
03
失意,失敗
體育電影,總是跟熱血和勵志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
但好的體育電影,從來不會將勝利粗暴地等于勵志。
相反,它們總能舉重若輕,將失敗拍得比勝利動人。
完成《灌籃高手》漫畫終篇時。
井上雄彥留下了一句話:“人生很多事情,注定是徒勞無功的”。
這話聽著特別喪,還有點虛無,小時候Sir根本無法理解。
就像很多人不理解,為什么漫畫要在最高潮處戛然而止,不告訴我們湘北打沒打贏全國大賽。
其實,井上雄彥把答案藏在了電影里——
拿一個冠軍,重要嗎?
重要。
有了奪冠的念頭。
咋咋?;5臋涯静艜蠄?,驕傲的流川楓才愿意給隊友傳球,我行我素的大猩猩才會直面內心的雜音,體力不好的三井才會瘋狂給自己打雞血,心里有創(chuàng)傷的宮城才會擺脫哥哥的陰影,成為自己。
但冠軍,也沒那么重要。
你看,當對流川楓輕蔑一笑的最強寸頭小霸王,如愿到了美國打球之后,只能是平平無奇的小角色。
你猜,他又能拿到多少個冠軍呢?
或許最現(xiàn)實的結果是,比牛高馬大的美國人努力一百倍,也換不回一百分之一的成績。
冠軍是拿不完的。
這是體育競技的殘酷,贏和輸,根本沒有中間項可以選。
但體育的溫柔又在于,雖然客觀的標準只有一個,但你自己內心的標尺,可以有無數(shù)個。
只要你不斷盡力超越它,就可以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強大。
所以,才有了安西教練貌似說籃球,實則比喻人生的金句——
在《灌籃》的差評中,有很多來自對漫畫意難平的死忠。
為什么唯一的電影,要把筆墨留給小個子的配角?
為什么緊張的比賽,得插入狗血悲情的童年回憶?
或許,杜琪峰公認最溫柔的作品,可以回答這個問題。
《柔道龍虎榜》。
杜Sir說,拍《柔道》時,恰逢香港被SARS重創(chuàng),當時大家很灰,很絕望。
所以,他想到了七十年代的香港。
但杜琪峰不想對香港人說教。
重復由上一代人創(chuàng)造的獅子山精神,又有什么意思呢?
所以他找到了一個精確的比喻。
柔道的第一課,是要學會摔倒,立刻站起來。只要站起來,站穩(wěn)了,就有反敗為勝的可能。
電影的主角,是中年失意的司徒寶。
曾經的柔道高手,得了視網膜退化癥后,自暴自棄,開始酗酒、賭博。
低沉到,曾經最敬重他的對手都不想理。
但電影并沒有往俗套的方向走。
最勵志的,不是司徒寶怎么在大家的扶持下,突然站了起來。
反而是,那些從頭到尾都沒有消失的尊重。
司徒寶站起來之前,沒人會嘲諷他的短暫失意。
對下屬狠到爆的黑幫大佬,只因跟他打過比賽,就愿意給司徒寶借錢,哪怕明知他要去賭;
半只腳踩進棺材的師父,為了激勵徒弟跑去參加柔道比賽,但愣是一句難聽話沒說過。
而當司徒寶站起來之后。
更沒有人會因為他看不見就瞧不起,在對打的時候刻意謙讓。
結局的決斗,司徒寶和梁家輝在漆黑的草叢開打。被摔在地上的梁家輝,忍不住睜開了眼想反擊。
但最后一瞬間。
他收起了想贏的妄念,誠實地認了輸。
宿命的黑,是杜琪峰電影永恒的主題。
但在《柔道龍虎榜》里,黑色,是接納了宿命,不輕易妥協(xié)的黑,是陪伴著失明的司徒寶,夜色般溫柔的黑。
這個黑色的世界,有輸,有贏,有失去,有遺憾。
但最重要的是。
還有一個你愿意為了摸一摸,要付出很多狼狽的紅氣球。
其實。
我們的體育電影,已經什么就不缺。
真實動人的素材、最高規(guī)格的制作、龐大的市場基礎……
唯獨就缺一個,會飛的紅氣球。
Copyright @ 2001-2013 www.nuoxin-c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時尚網 版權所有
聯(lián)系方式:954 29 18 82 @qq.com
粵ICP備18025786號 營業(yè)執(zhí)照公示信息 未經吉中國時尚網書面授權,請勿建立鏡像,轉載請注明來源,違者依法必究
關于我們 | 聯(lián)系方式 | 版權聲明 | 招聘信息 | 友情鏈接 | 合作伙伴 |